智能传感器Tiny ML
数字感官
感,动人心也。自然之物触动了人类的感知,使主体形成认识,并对周遭世界产生共情。虽然上古的智慧与技术似乎总证实着人类的感知能力是朝向退化而演进的,但与此同时,电子传感与计算机的发明,又拓展了人类获取信息与反馈的新途径。在感官的数字化延伸中,我们的可感世界也在发生着改变,生成其新的面貌。
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到大气检测和通讯卫星,电子人造物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维度,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正促成着万物间的互联。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loT)的最早雏形也正来自于科学家在工作中的困扰,他们希望及时了解跨楼层咖啡机的情况,于是编写了一套程序,用摄像头对咖啡壶进行了实时图像捕捉。这是一次发生在1991年剑桥特洛伊计算机实验室的“时空戏法”。从此,基于智能的信息传输与控制术,使人类开启了对于外部世界更加精确的感知与想象力。
智慧何在
从另一个维度看,感官在获取信息后依赖于终端的处理能力,才能进而产生反馈与判断。而思考逻辑本是独属于有机生命的,当人类不满足于发明工具,而使之成为机械或机器时,也赋予了其智能化运行的想象与实验。
潜入日常
机器的智能化使得无机的电子物成为有机生命的数字衍生,同时拥有着超越生命体本身的无限运转能力与精确度。它们逐渐成为现代劳作的执行者,潜入人类的日常。有的放置于城市建筑内进行环境的实时监测;有的用于居家环境中完成重复性劳动,如扫地机器人;有的则隐藏于丛林山间,通过摄像头的智能视觉识别与移动通信,对出没于深山中的大熊猫进行检测和记录,以便人类进一步展开对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还有的散布于麦田之间,对农作物生长的温湿度、光照、水量等数据实时检测,进行精准的农场管理,实现智慧农业。
⊙2022年6月,矽递科技的研发人员在四川省绵阳市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安装测试使用机器视觉 + 边缘计算 +LoRa 网络识别野生大熊猫。
成为枢纽
回到艺术的视野范畴,人工智能AI生成与机器学习ML早已成为数字艺术创作的热门技术手段,尤其是近几年GAN生成式对抗网络、AI聊天机器人的运用。相较之下,智能传感技术则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连接着自然、机器与人,成为作品运转的枢纽。在武子杨的作品《互联网生态系统》中,采用了诺基亚贝尔实验室里机器人与传感器收集的环境数据,并将其用于驱动一个三维虚拟环境。电/电池=养料,WIFI信号=营养,激光雷达数据=火/热。在网络生态系统中,自然现象被数字和人工系统取代,成为推动运转的力量。
另一方面,作为微小硬件设备,智能传感能够实现轻量化的创造。César Escudero Andaluz与Martin Nadal (BSc)合作的比特币物联网(BoT)矿工项目中,电子电路、Wi-Fi微控制器和不同的传感器构建了一个比特币生产链。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钥匙板、电脑鼠标或盐杯)被改造成比特币矿工,并连接到区块链,试图挖掘区块,而现实产生的算力如同以卵击石。作品揭示了在区块链技术背后,计算机“农场”花费的物理和环境资源。
⊙武子杨,《互联网生态系统》,2019
一次实验
疫情的持续使我们愈加重视各种自然灾害与能源危机。而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创意群体,虽难以改变或阻挡一切发生,但可以通过各自的创造力来提高问题关注度、给予大众情绪疗愈,进而推动不同的领域产生行动。
⊙César Escudero Andaluz&Martin Nadal , Bitcoin of Things(BoT) ,2017